全球首例完全截瘫患者在上海走起来了 微创脑脊接口技术创造奇迹
时间:2025-03-14 12:15: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宣布,林先生通过微创脑脊接口技术成功恢复行走能力,成为全球首例实现行走的截瘫患者。
研究团队表示,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瘫痪患者重获新生的开始,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迭代该技术,让更多脊椎损伤患者重获行走能力,造福全球上千万患者及其家庭。
据了解,科研团队通过植入式脑脊接口技术,在大脑和脊髓间搭建一条“神经桥”,采集、解码脑电信号,给特定神经根进行时空电刺激,让瘫痪者再次掌控自己的肢体,而非依靠外部设备。
经全面评估与检查,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他们为林先生制订了一套全球首创方案:一次性立体定向颅内电极置入术与脊髓神经刺激电极置入术。
术后第1天,林先生的右腿就出现了缓慢屈曲;第3天,他实现了自主脑控状态下的双下肢运动;第8天,他开始在站立架辅助下站立抬腿训练;第10天,他就能在“天轨”驱动下尝试跨步,并逐渐适应步行模式,实现自主控制双侧下肢跨步行走;第14天,他的右腿已能抬高跨越移动的障碍物;第15天,他在悬吊下独立使用站立架行走超过了5米;第49天,他可以在悬吊下独立使用助步器行走……
随着第一例患者林先生朝着恢复自主行走这一梦想目标踏出坚实的第一步,研究团队继续迎难而上,攻坚脊髓损伤导致神经传导通路阻断这一医学难题。
第二例患者是来自河北的赵先生,他也是外伤后截瘫,瘫痪22个月。他的双下肢肌肉极度萎缩,很可能成为恢复行走的障碍。
2月5日,脑脊接口攻关团队通过精准的植入方案完成植入,联合智能化信号解码,最终让术前下肢萎缩完全不能动的赵先生,术后第一天开机1小时即脑控抬腿、术后两周实现辅助下行走的惊人效果。
来自山东的温先生是第三例患者,瘫痪10个月。由于脊髓损伤后原先脊柱手术后固定的钉子靠近植入部位,给微创手术带来严峻挑战,稍有偏差,不但可能影响患者的整个康复进程,还可能加重脊髓损伤。
该多学科团队依靠自行研发的术前神经重建成像技术,通过精湛的手术成功把电极置入预定的位置。2月25日手术后,术前完全不能活动下肢的温先生也实现了次日开机1小时即脑控抬腿的巨大效果。
从凛冬到初春,脑脊接口联合攻关团队即使在春节期间也是日以继夜,终于让瘫痪患者成功突破疾病禁锢,实现下肢站立与辅助下行走。
这项全球首创技术对我国374万脊髓损伤、全球近2000万患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鼓舞。研发团队表示,将对本技术进行大胆创新与优化,确保脑脊接口技术能长期、稳定地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支持,助力更多患者迈出人生新步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院士,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教授、副院长宋振举教授与神经疾病诊疗团队共同见证全球第一例微创脑脊接口患者行走奇迹。
业内人士指出,脑机接口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了通信和控制“通道”,它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实现大脑与设备间的信息交换。
目前,医疗健康领域是脑机接口最主要的应用阵地,包括对高位截瘫患者进行语言解码、运动解码,治疗癫痫、抑郁症等疾病,甚至把图像处理成电信号来刺激视觉皮层,让盲人恢复一定的视觉。这些都是未来值得期待的脑机接口应用场景。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神经工程与康复工程、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脑机接口工程化进度加快,产业化发展明显提速,我国脑机接口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技术持续深入迭代,产品服务供给日益丰富,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